磁盘空间不足。 磁盘空间不足。 朱永新: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新闻中心-北京国信创联信息咨询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朱永新: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

时间: 2020-06-03 9:08:36    浏览: 193
       5月31日,斯坦福大学第10任校长约翰·汉尼斯、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教授以及湛庐创始人韩焱女士,以跨洋连线的方式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什么才是未来教育的要领》的高峰对话。以下内容来自朱永新教授的发言。
  我在今年的手记中写道,“今天教育的模样,是明天中国的模样”。我想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这句话。
大家前一段时间听到任正非讲这句话的时候,都觉得很有道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任正非的原创,但是他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教育是投入最少,但产出最高、最有效益,同时也最值得投入的投资。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教育有广度国家才有力量
  教育的广度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普及程度。从近代的历史来看,几乎所有发展最快的国家,在成长最快的时候都是教育普及最好的时候,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所以一个国家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人均创造力就越强,那么紧接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及基本的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会越强。
  第二,教育有高度国家才有境界
  教育仅仅有广度还是不够的,因为那仅仅是把知识进行了传输。
  就像汉尼斯教授讲的,教育必须从T型结构来塑造,我觉得他所说的T上面的一横,其实与人的情怀、人的理想和人的合作精神更加有关,我把它理解为教育的高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是培养书呆子或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人。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仅拥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精进专业知识就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只有具有情怀、道德感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国家才能有境界。一个国家,需要有一批有良知、有境界、有价值感、有信仰的人。
  第三,教育有活力国家才有创新
  这是说仅仅有广度、有高度还不足够,还得有活力。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教育怎么把每个人的内在能量激活、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和张扬。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活力,我们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的人,那么只有最高分的状元才能去清华读书,但这样招到的其实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学生。就像斯坦福大学招的也不一定就是状元。
  那么标准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其实就是“独特性”,“独特性”是评价教育非常重要的标准。我们的教育是补短,就是用清华、北大、斯坦福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那么90%以上的人是达不到要求的,而达不到要求就会被认定为是失败。但好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好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能量都能被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应是扬长而不是补短。
  扬长的教育和补短的教育是两种教育的方法论,或者说是两种教育的价值观,我觉得有活力的教育就在于要把每个人的创造性结合起来,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到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内在能力,这是一个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标志。
  我们一直认为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人是天生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的,没有谁生下来就讨厌学习。我们在人生最初的时期,是发现这个世界最快的时期、是大脑的突触形成最快的时期。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天生的本能还是要比其他动物少很多,大部分东西都是后天学习。所以教育只要能满足人追求探索、好奇的天性,并不断地激发,那么人就能够不断的成长,终有一日成为最好的自己。
  现在学校的教育体系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是生产批量人才,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在我去年写《未来学校》时,我设计了一套我认为比较有活力的教育体系,旨在打破现有的学校教育体系,强调“个性”——教育或者未来的教育强调的是“个性”。
  一个国家怎么样才能有真正的创新,我觉得是需要教育更有活力,因此我的首要观点就是“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如果我们在教育上既重视了广度、高度,同时也重视活力,那么这样的国家它一定有更美好的未来。